为什么会有人怀念“文革”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玖奌杂货铺 Author 敏敏郡主
读文前先看段视频:
老梁视频中说到的这个叫张红兵的人,之前本号发过他的事:点击阅读一生之悔:他文革时举报母亲,结果母亲被枪决……
昨天,老胡发了一条微博,表达了他否定“文革”的态度,称他从来没有在体制内听说过“文革”有可能被重新评价的信息。
这条微博已经有超过1.2万个评论,大量的网友留言表示对老胡微博的不满,甚至是“围攻”。
评论者的语气激情澎湃,不但对那场运动持正面肯定的态度,甚至可以说是对那场运动充满向往:
“打倒走资派,打倒潜伏在人民内部的敌人”;
“贪官污吏最怕文革”;
“革的胡肯这种骑墙派”。
有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很疑惑:为什么会有人怀念“文革”,甚至幻想着让时代倒退,再来一场?
老胡微博下的留言,给了我一个答案,至少是部分答案。
这些怀念文革幻想重来一场的人,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运动中一定是“革命者”,而别人才会是被打倒的对象,所以他们才会义愤填膺地喊着“打倒这个,打倒那个”的口号,丝毫不会想到,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被打倒的那个人。
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,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很多人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,然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。
1966年6月中旬,在写出“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”的北京大学,召开批斗“牛鬼蛇神”“黑帮”的大会,一声呼啸,时任中文系党支部书记程贤策(程贤策解放前是地下党,是社会学家潘光旦的女婿)身前身后糊满大字报,被押上主席台,站到一条很窄的高凳上接受批判。他的罪名是走资派、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等等。
到8月时,批斗升级,程贤策家被抄,多次被革命小将们毒打。有一次他的衣服被打烂嵌到肉里,粘连在血肉模糊的身体上,回家后慢慢用温水润开了血痂,才把衣服脱了下来。还有一次,他被用席子卷起来毒打。
9月2日,程贤策带一瓶烈酒和两瓶浓缩杀虫剂敌敌畏,走向北京大学西北方向香山的密林深处,以烈酒伴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殁年38岁。
程贤策的死亡是非常悲惨的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严绍璗后来回忆道:“我想程贤策后来是真的绝望了,信念上的绝望。”
对于自己会有一天成为被打倒对象,程贤策应该是没有预料到的,他是解放前的老地下党员,1950年担任北大学生会主席团主席,1951年后担任北大宣传部副部长、北大统战部副部长。1959年后担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。
在此之前,北大已经经历过多次运动。1957年,北京大学有700多名学生和教职员被划成了“右派分子”。中文系也有多人被划成右派,其中有女学生林昭。
在这一个时期,程贤策一直处在领导岗位,而不是被打倒的对象中。
到1966年1月,程贤策还领导中文系的师生开会并发表讲话,内容是关于批判当时已经被报纸点名的《海瑞罢官》。
程贤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参加革命工作的引路人。在乐黛云老师的著作《四院·沙滩·未名湖》一书中,讲述了她与程贤策相识的一些往事。
乐黛云对一些运动中的激进做法表示不理解,程贤策这样开导他:“我们不能凭道德标准,特别是旧道德标准来对人对事”,而要依据“剥削量”,只要“剥削量”够数,“我们就有义务为被剥削者讨还血债。”
“有剥削,就有惩罚,这是必然,认识到这一点,你就不会有任何歉疚而得到心灵的自由”;
“摆在我们眼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彻底批判人道主义、人性论”;
……
这一席话,说得乐黛云心服口服。
1957年,乐黛云老师也被划成了“右派分子”。
到1966年,程贤策成为被打倒的对象,被揪出来被侮辱被打骂。
乐黛云和程贤策的命运,在那个年代不是个例。
事实上,不仅仅是老干部和知识分子,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深受那场运动的影响,普通老百姓也有可能因为一句话就身陷囹圄,甚至会因为发型、服饰略略与众不同就被“批判”……
因此,否定文革,应该是众望所归。而且,中央也是有正式决议和文件的。按理来说,不应该再有沉渣泛起的可能。
但是,在网络上,仍然有不少人对文革充满着感情,甚至渴望着重来一场。也因此,老胡的这条对文革持否定态度的微博才会招来如此多的攻击。
其实,那场运动如果再来一次,这些渴望者也将难逃劫难。
事实上,在那场运动中,开始时的参与者、观望者,后来纷纷成为被打倒的对象。
这并非偶然。
在参与和观望他人被打倒的同时,也为自己将来被打倒铺平了道路。因为这种“打倒”,不只是对一些个人的否定,而是对法治、对程序正义、对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公民权利的根本否定。
法治社会的建设,可能需要很久,而被破坏被抛弃,可能只需短短一瞬。
当法制被破坏,秩序被破坏,必然是国家的劫难。人人自危的社会,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是安全的。
那些渴望那场运动再来一次的人,在知道自己也有可能成为被打倒的对象以后,还会不会想着要亲自感受一下?
最后再分享两段视频:
延伸阅读
陋兰:红卫兵五大“领袖”——终究不过是被时代车轮碾压的蚂蚱而已
孙立平:没有中西之分,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
文革先锋,移民先锋,道歉先锋,为什么他们总是时代的先锋?